海浪有一天決定和貝殼說話——仿擬提問&作答(上篇)

by カミナリ
什麼時候會湧現寫作的念頭呢?有沒有那種「我要開始寫了」的個人儀式或習慣,用來啟動書寫模式呢?

想要書寫的慾望大部分時候都一直存在我的體內,像隔靴搔癢那種有些難受卻難以抑制的反射衝動,反而是一旦讓書寫的念頭熄滅,讓連續每天寫些字的習慣中斷的話,我發現有時會很難重新找回那種想寫的慾望。

像荒廢許久的花園,長滿了各種雜草和昆蟲,你會想說:「明天開始要認真清理了。」卻一而再地延宕下去,有時就這麼不知不覺地停止了好長一段時日沒有寫字。

我常常會因為讀一本書的其中一段文字而激發某些欲表達意見的契機,或是看一部電影或戲劇而得到靈感,有時也會被一首好聽的歌的歌詞所感動,偶爾會從和身邊的家人朋友聊天的過程中找到寫作的主題,又或是在街上或百貨公司看到一幕情景而有感而發,像是我記得我曾在馬路邊看到一隻翅膀受傷的鴿子一拐一拐地走著,然後就掉進一個沒有水溝蓋的洞裡,那天下午回到宿舍我就寫了一篇名叫《攀升》的文章。

或是收到路邊派送的宣傳單,仔細一讀上面的文案,發現是個很適合用來比喻某些人生場景的題詞,於是我寫了《穩賺不賠》。

寫字時我不能聽音樂,也不能在能清楚聽到對話內容的場所,但在嗡嗡耳語或車水馬龍那種喧囂背景音的情況下則沒有問題。要說儀式的話,應該就是打開電腦的文書處理軟件,或是查看筆記本裡記下來的小想法,然後沉澱、思考片刻,就著手書寫。

有百看不厭的床頭書嗎?

有一陣子床頭堆滿了好多讀不完的書,有一段時間又一本書也沒有,那是我利用手機閱讀漫畫的期間。

其實我不太喜歡在臨睡前讀過於沉重或嚴肅的議論哲理書,比較喜歡看小說,讓思慮隨著劇情的起伏東奔西跑,或許是暗自期待著入睡後能在夢裡繼續天馬行空的想像。

如果說要百看不厭,《哈利波特》的確是我重複看過最多次的書了(我在想我的人生中是否是《哈》獨佔我閱讀次數的排行榜總冠軍?),因為從讀畢第四本中文版開始,我就接續買了原文版,八本中文版(第七集分上下冊)和七本英文版,每隔一段時間我都會從第一集開始讀到第七集,再馬拉松式地接力讀七本英文小說,當初一方面是想要練習英文,一方面則是對中英翻譯的奧妙深感興趣,我想知道在兩種不同的語境裡同一件事物的呈現方式有何落差,有些文化差異又該如何巧妙地轉移。就這樣,《哈》至少被我讀了不下十遍,也是我床頭的好夥伴(笑)。

最近隨身讀的是哪一本書?

陳文茜的《給逆境中的你》和羅勃蓋布瑞斯(Robert Galbraith)的《抽絲剝繭》(The Silkworm),偶爾也會穿插閱讀張維中的《東京模樣》。


カミナリ
人生的每個階段或會遇上不同的文學作品,有時恰好與自身的生命相互呼應,可以說說讓你心動的「故事」嗎?「它們」帶來的衝擊,或很深很慢的影響?

非常同意這一點,人生在不同的階段會遇見不同的作品,無需刻意安排,像是冥冥中註定的邂逅那般,在相應的時期給你某些醍醐灌頂或是恍然大悟的提點,很多時候我都遇過諸如此類的「與文字的碰撞火花」,每次都會覺得不可思議,但我相信這就是「吸引力法則」(Law of Attraction)作用在我們身上的效果,即使我們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向宇宙召喚來面對生活所需的智慧。

仔細思量,原本想說丹布朗(Dan Brown)的「羅伯蘭登」(Robert Langdon)系列,但最後我還是選擇了JK羅琳的《哈利波特》,因為若要針對「很深很慢的影響」這一點,目前暫時沒有比《哈》佔據我人生篇幅更久的作品。

我從大約國中二年級第一次捧讀《哈》第一集,直到現在仍對羅琳創造的魔法世界大感興趣,即便衍生作《怪獸與牠們的產地》僅以電影首發,再以劇本書攻佔出版界,我還是無法不對早已熟稔的故事架構產生好奇,究竟羅琳悄悄佈下了多少伏筆?又要如何把它們一一牽引起來,環環相扣而不顯得太牽強?

像是尋找散落在各個角落的拼圖碎片,我用快二十年的時間慢慢搜集線索,一點一點試圖拼湊出這個目前仍不知其面積範圍的巨幅地圖,隨著每一次一個小關鍵的揭露,我都可以興奮好一段時間。

或許是因為在讀《哈》期間我正跨越青春期,即使後來進入成年,那個網路不甚流行的年代裡,我全情投入地捧著原文小說和字典像書蟲般夜以繼日啃讀的樣子很大部分形塑了現在的我,鞏固了我不止對紙本書的熱衷,也對翻譯學躍躍欲試,更重要的是——我覺得——是我對童真依然保有幻想。

踩進現實世界的功利主義社會後,許多人為了生計和生存不得不忙得焦頭爛額,那些早年信誓旦旦的理想生活在日復一日的挫敗與物質誘惑下被磨耗,我們忘了當初的純真,什麼魔法世界幻想國度都只不過是眼下的消遣讀物,或是讓人歆羨的好萊塢搖錢樹,我們脫下了單純看世界的眼睛,學會用更勢利的眼光去審視一則論述愛與勇氣的故事。

《哈》時時提醒著我,曾有一個少年,不顧一切地埋首其中,那種最純粹的熱切渴望,渴望被一則精彩的故事綁架,義無反顧地從殘酷醜陋的現實逃亡,遁入不談名利也不吹捧金錢的平行時空。

有時候我們或許都需要一個這樣的故事來說服我們,世界之外、自我之外仍有值得信賴與追尋的事物。

(待續)


カミナリ
追伸:以上問題來自陳綺貞《不在他方》散文集,經過稍微修飾成我個人的版本後所進行的仿擬回答,是一次很好的衝擊思考機會。

Comments

Bold & Delicious